世界最大油气生产商发布中长期能源展望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四)现代科学的系统论自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哲学的系统观念的基础上,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体系。(二)分工作为现代社会和治理体系核心理念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从以上对现代治理体系基本特征的归纳可以看出,所谓现代治理体制无论其外在表现如何不断在容纳新的技术和改善治理公共性和参与度,但是其内在的最核心模式和基本思想依然是构建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科层官僚体制。
这些治理思想,对于宏大的人类社会治理而言,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所以中华文化推崇的德治为上,本质上就是通过根本上提高社会中人的普遍道德意识,从而将邪恶罪行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修身、齐家、最终到治国平天下,[[27]]这本质也是无为而治的另一种形式。在宏观层面,公共治理体系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法律等宏观系统相嵌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合的复杂系统。也就是需要厘清整个公共治理体系承担和维持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功能和任务,以任务出发,建立跨域部门的任务链,并且在各个任务链上要设置关键节点,并且经常地督导任务链的有效性。而协作机制更多的是为了服从制度性安排而做的被迫行动。
[[20]]从本质上而言,医学和管理学都是使用系统观念和复杂治理从事对人的研究完善工作。这些对于基于分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现代公共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杨简又说:孟子所以必有事焉者,改过也,芸苗也,非正其心也。《诗经·卫风·淇澳》中说: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果说敬是礼的精神实质,那么和就是乐的精神实质。文与质恰当的结合,是真正的君子的表现。
苏格拉底讲过一句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足见儒家的精神气质非但不柔弱,反而刚毅至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的整体精神,可以用《论语》里面的一句: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可以用中国文化的思考再补充一句——反思过度的生活也是过不下去的。
在这基础之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幸福的前提。这才是孔子的精神气质的整体。孔子贡献的第四个方面,在于对文化的传承。儒家极其重视乐的社会政治功能。
朱子云: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孔子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接近2500年了。
几年前曾有人写过一段非常有见识的话:其实孔子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他是我们文化价值的人格化的表现。北宋司马光也曾说:某生平无过人处,唯生平所为事,未尝不可与他人言。
对于上述说法,我们也可以用现代人的话语予以阐释——礼清楚规范了每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当你温暖地去对待他人的时候,当你面对困难、苦难而坚定不移的时候,当你以知分、安分、敬分面对自己的责任的时候,你就是孔子。畏跟怕不一样,怕是有具体对象的,畏则是没有任何具体对象的精神收敛的状态。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把一个抽象的教条或价值,发挥到无限大,这就走向了谬误。孔子为人笃实,《论语》也是文字浅白,平易到骨子里,即便不读注释,也大概可以读懂,这是孔子的特点。孔子整理、阐释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重要的经典。
儒家认为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所以生活中一定得有安顿、抒发、调节情感的东西,这就是乐。孔子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于仕的维度,即学。
诚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敬带来的是旁观式的清醒,和作为一种融入的力量,一旦敬跟和结合起来了,带来的就不再是旁观了,而是真实处境当中的清醒和醒觉。
所以敬是一种高度清醒和醒觉的状态,以此为气质的哲学,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展现出旁观式的、反思式的倾向。礼规范清楚每个人的分,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安于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大学》中讲的至善。
敬有可能导致两种倾向。今天我们读《论语》,越读得久越能感受到孔子温润、博大的气象。六经经由孔子的整理、阐发、解释、传播,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基,使得我们的文化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之上展开,后世讲治中国学必始于六经,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唯有仁者能够幸福。
在儒家思想的脉络当中,乐字相当于以音乐为代表的古代艺术的整体。虽然《论语》讲有教无类,而实际上,孔子教育的对象只有一类人,就是士——他们是社会的担当者,是国家的精神主体。
章学诚曾言六经皆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见。乐的社会政治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二,艺术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礼则赋予了个体生活的形式和结构。
孔子的核心思想框架那么,该如何认识孔子的思想呢?要理解孔子的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就是《论语》。二是不能把论语中的每一段等同而视,因为孔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资质的弟子,说的话是不一样的。我把孔子的精神气质概括为8个字:刚毅、正大、笃实、平易。从个人的遭际角度讲,孔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不幸的个人,你可从他的话语中读出一点怨天尤人的意味?没有。
这是孔子的第一个贡献。譬如民国,一眼望去尽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般颓靡之音,如果没有鲁迅这样的人,可谓无足观矣。
人与人之间如果过分恭敬,界线就僵化了,疏远就成了必然,所以一定要有一种力量平衡这种疏离的倾向,这种力量便是和。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的恰当结合,或者说敬的精神和和的精神的恰当结合,引出了孔子思想的又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走进孔子的精神家园,一个比较方便的路径是认识并考察他的主要贡献、精神气质与核心思想框架。